Copyright (c)2004-2014  XX企业的网站
沪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
全站导航
当前位置:
蒙医诊断方法
来源: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 | 作者:蒙医整骨医院 | 发布时间: 2019-10-08 | 1882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随着蒙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,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发展,采、种、制、用野生药材的扩大,医疗技术的提高,以及医药著作的编著和出版,蒙医的医疗实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。大约在唐代就已有蒙医外科、正骨科、内科、妇科、儿科等专科医生,广泛行医于农牧区和城镇,至元代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,明末清初蒙医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充实、完善与提高,临床分科也越来越细,如眼科、针灸、术疗、按摩推拿、温泉、药浴、食疗、养生等各专科日益兴盛起来,名医层出不穷,他们写下了数十部蒙医药著作,流传于后世。近代蒙医各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如大内科又分出脑系、温病、肝病、肾病、血液病、胃病、心血管病、肺病等科;骨伤科发展成专科医院,眼、儿、妇、五官、皮肤、五疗等科都有新的发展,取得了新的成果。
蒙医诊断包括问诊、 望诊、 触诊三种方法,简称三诊。这是蒙医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基该方法。通过三诊得来的临床症状及体证,运用蒙医的理论指导,结合病人的体质、性别、年龄及发病原因等情况,加以综合、分析,从而作出对疾病的诊断。蒙医诊病中,很注意对病人粪、尿等排泄物的观察,从排泄物的色质、性状、气味等情况,判断病变的性质,提供诊断参考。在诊断中,还可能会遇到的“四种误诊”和“五种假象”等复杂情况,这时必须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,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。

望诊

通过医者的视觉诊察患者全身及其有关部位的情况,以了解疾病体征和健康状况的方法。蒙医认为,人体内部的三根、七素以及脏腑发生异常变化,必然会反映到体表。因此,可通过望诊来帮助判定疾病的性质。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精神、面容、体型(蒙医把人的体型分为赫依型、希拉型、巴达干型、合并型、混合型),形体的浮肿或干枯,以及五官、舌质、舌苔、痰液、呕吐物、血色、二便、妇女带下的色泽等;三岁以下的小儿还看指纹、耳纹以辅助诊断。

问诊

三诊中较为重要的诊察方法。通过有目的地询问和听取患者及其家属亲友的讲述,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和症状进行诊断。问诊内容主要是一般情况、病史、现病证等,着重于探求与辨证施治有关的资料。根据“三根”理论要做到29种问诊。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,生活习惯,饮食嗜好和对病情有害及有益情况,二便有无异常反映,睡眠及精神状况,妇科经带胎产,出汗情况,患病的规律和患病时的季节气候,周围环境的过冷、过热、过湿等情况,以及是否接触传染源等。

触诊

医生用手直接接触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以探索病情的方法,包括切脉和按诊。
①切脉。切脉在蒙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,并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。分辨三根及寒热,以及脏腑的变化,气血之盛衰等,均以切脉为主。切脉通常是在病人的腕关节掌面桡动脉搏动处进行。将这一段动脉分作三部,称寸部、干部、查嘎部。切脉时患者手臂平伸,掌心向上平放,医生先以食指放在寸部,然后把中指放在干部,无名指放在查嘎部,一般指间以麦粒为隙。切脉时需要用不同指力仔细候测,寸触皮、干按肉、查嘎重按骨。寸、干、查嘎三部分分别诊察不同脏腑的病症,且左右不同。医生右手寸部诊察心脏、小肠,干部诊察脾、胃,查嘎部诊察左肾、精;左手寸部诊察肺、大肠,干部诊察肝、胆,查嘎部诊察右肾、膀胱。如果患者是女性,则医者左手寸部诊察心、小肠,右手寸部诊察肺、大肠,其他均同上。对脉象的特点可以脉位的高低、脉搏的频率、节律、强弱、大小、势态等方面来认识。正常的脉象是一次呼吸(一息)平均脉跳4~5次(相当于每分钟72~80次),不浮不沉,不大不小,往来均匀,节律一致。但这是相对的,由于人的体型、性别、年龄不同,以及机体内、外环境的影响,可出现一些生理差异。关于临床常见的异常脉象,历代蒙医所积累的经验极为丰富,对脉象的辨认非常细致,可细分为47种脉象,一般以12种脉象为基础,又归纳为寒、热两类,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。蒙医认为,赫依病之脉象洪而中空,按之即绝;希拉病之脉象细、数而有力;巴达干病之脉象沉、缓而无力。此外,还有绝脉、怪脉,以及对脉象的几种误诊等方面的论述。
②按诊。医生用手直接接触按压病人的体表或病变部位的诊察方法。按诊主要用以分辨病证之寒温、润燥、肿胀、疼痛及包块,并观察病人对按压的反应。触按四肢关节诊察有无骨折、脱臼;循脊柱触按可了解有无病理反应等。